清华大学城市规划硕士,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国家注册城乡规划师。1991至2012年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2年至今在中国建设科技集团。现任集团下属中国城市发展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副总规划师,兼任集团TOD规划中心研究员,雄安新区规划设计咨询专家,京津冀综合科技服务平台规划组专家,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规划学委会委员,北京城市规划学会会员。
综合规划
战略规划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TOD规划
1-《呼和浩特市城市总体规划》
规划应对:衔接《呼包鄂城镇群规划》,从资源环境、城市定位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三个方面进行综合研究。根据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来确定城市的合理布局和发展规模,推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规划提出“服务内蒙、融入京津、辐射西部、开发门户、统筹保护”的整体战略,以及所必需的生态保障和资源保障。规划突出呼和浩特市的区位优势和历史文化特色,充分发挥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的中心作用,强化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提升城市在区域中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2-《深圳2030城市空间发展策略》
空间策略:针对区域可能出现的高速发展模式与高效成长模式,以及全市生态化、网络状、功能互补的空间特征,从空间结构现状与趋势、交通轴线、经济联系方向等方面,积极构建差异化、各具特色的空间分区——即由西部、中部、东部三个地区;特区内向特区外发展的三个圈层;前海弯、深圳湾、大鹏湾、大亚湾四个海湾,形成“三区三圈四湾”的网络状绿心组团空间发展格局,并提出分区发展策略指引。
3-《深圳二线扩展区规划及城市设计》
价值特色:深圳地理中心;紧邻特区;深圳北站、京深高铁、广深港快线、轨道交通4号线及多条快速路等重大交通设施选址地区;生态良好
规划理念:指状绿廊;中央绿谷;轨道中脊;站点开发
规划应对:规划以轨道交通、社区公共交通形成与周边常规交通高效、有序的接驳枢纽,强化车站之间的差异性(枢纽站、中心站、一般站),明确了结合轨道站点开发的空间模式。城市肌理确定居住街坊平均尺寸为150米×150米至200米×200米,街坊内部为四周围合的裙楼建筑,散点布置高层建筑,在街坊中部形成院落,以提高步行出行的方便程度及可能性,提升街道对城市生活的集聚能力,增加城市活力。通过对城市活动特征的引导,提出整体城市设计框架,并对重点地区进行详细设计。
1、《新城规划开发策略研究》:课题借鉴了国外“管理规划”的理念,首先提出新城的策划思路;其次分析不同新城的功能定位研究;随后将建设目标演绎成具体的建设方案,包括规划概念、建设标准、建设步骤以及政府应采取的行动。
2、《高铁系统发展及客运站周边地区综合规划研究》:课题通过研究国外高铁建设经验,认为高铁系统发展对于国家社会经济层面、区域发展层面、沿线城市层面,既会带来发展的积极因素,也存在造成负面影响的可能,需要审时度势,辩证思考;并提出了高铁客站建设对周边地区影响的空间分层及功能布局指引。
3、《滨湖城市空间发展策略研究》:课题通过不同尺度湖区、城湖之间距离、环湖地区城镇发展培育等多维度的研究,提出城湖之间关系千差万别,需要结合适宜的城湖关系、滨湖发展的可能性、湖区土地利用现状和存量空间,科学选择点轴发展模式、核心网络发展模式或者城市湖区整体发展模式。